在一項大規(guī)模研究中,來自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、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以及Open Targets平臺的研究人員,以“基因魔剪”CRISPR技術為“畫筆”,繪成癌癥耐藥性遺傳圖譜。該研究詳細解釋了已知突變?nèi)绾斡绊懩退幮,并揭示了可進一步探究的新DNA變化。發(fā)表在最新一期《自然·遺傳學》上的這項成果,調(diào)查了突變對10種癌癥藥物敏感性的影響,并根據(jù)個體的基因構成,確定了有潛力的二線治療方案。
癌癥治療的一個主要障礙就是耐藥性。當對癌癥初次治療產(chǎn)生耐藥性后,隨后的治療即為二線療法,而這些療法的選擇性十分有限。如果能理解導致耐藥性的分子變化機制及其應對策略,科學家就能夠發(fā)現(xiàn)新的治療靶點,并根據(jù)癌癥的基因特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。
目前,鑒定耐藥突變的方法往往需要長時間收集患者的多次樣本,既耗時又復雜。此次研究采用了尖端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方法,研究多種藥物對人類癌細胞系和類器官細胞模型的影響。研究人員通過整合這些技術手段,構建了一張詳細的圖譜,展示了不同類型癌癥的耐藥模式。
這張圖譜提供了更多關于耐藥機制的信息,揭示了可能作為潛在治療生物標記物的DNA變化,并指出了有前景的組合療法或二線治療方向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根據(jù)DNA變化對藥物的影響,癌癥突變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別,其中包括耐藥突變、藥物成癮突變、驅動突變,以及藥物致敏突變。
這項研究集中在結腸癌、肺癌和尤文肉瘤細胞系上,因為這些細胞系容易發(fā)展出耐藥性,并且可用的二線治療方案較少。研究人員使用了10種目前已被批準或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癌癥藥物,以幫助確定是否可重新利用或聯(lián)用這些藥物來克服耐藥性,從而縮短將潛在治療方案引入到臨床的時間。
癌癥號稱“眾病之王”,與普通疾病相比,其治療的難度和復雜度不言而喻。雪上加霜的是,癌細胞還容易產(chǎn)生耐藥性,導致原本有效的治療方案逐漸失效。這無疑為癌癥治療增加了更多挑戰(zhàn),讓患者的抗癌之路更加困難重重。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繪制癌癥耐藥性遺傳圖譜,相當于初步勾勒出對抗癌癥耐藥性的“作戰(zhàn)地圖”,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這一棘手的醫(yī)學難題。
(責任編輯:華康)